首頁 > 新聞發布
發布時間:2017/12/29
作為擁有多元時尚品牌的集團,我們倡導美的生活方式,同時也深諳在創造美的同時,需要懷著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之心,2015年,赫基與聯合國環境保護署在中國官方合作的NGO組織-中國綠化基金會攜手啟動【萬株綠色林計劃】,開始植樹造林之旅,為地球的水資源、土地、環境的保護和循環利用貢獻力量。
今年6月還與中國領先的互聯網公益捐步平臺騰訊益行家合作,推出時髦行走-助力沙漠鎖邊活動,僅5日便收集到約3000個小伙伴們捐出的3000萬步數,由赫基捐種內蒙騰格里沙漠900畝共45,000棵花棒,以切身的行動,持續呼吁赫基人與時尚人士,共同參與改善土地荒漠化問題,朝百萬森林目標進發!
中國荒漠化土地占國土面積27.46%,茫茫流沙渺無邊際的天空,近4億人深受其害,華北、沿海等地的沙塵暴亦多與阿拉善有直接關系。為了守住人類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線,過去3年來,赫基播種的綠色希望已蔓延內蒙騰格里沙漠、大西北甘肅定西,改善130萬平方米荒漠。
如今,赫基萬株綠色林累計已達1600畝,共85,000棵樹,而這些樹木,正在為地球帶來什么改變?
更值得高興的是,年初國家林業局在報告中表示,通過不斷探索與努力,治沙防沙工作成效顯著,我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已呈現“雙減輕”,分別減少12,120平方公里和9,902平方公里,由極重度向輕度轉變的良好趨勢。
種植基地早期曾經因為滅蟲而導致喜鵲一同遭殃,工作人員目睹了最后一只喜鵲撞窗而亡,深刻領悟生態修復的最終目標是所有生命的和諧共處?,F在每到深秋初冬,喜鵲又回來了,這里有樹有房,有種子有蟲子,這里是喜鵲的沙漠。
這兩年我們的種植基地位于荒漠化的重災區——內蒙騰格里沙漠,這里的鎖邊生態林主要以花棒、梭梭木、沙拐棗為主要灌木樹種,以沙棗和棗樹為主要防風林帶樹種,果實能產生經濟效益,樹葉是優良飼料,“生態+扶貧”兩不耽誤。
在這場長久戰里,普通的植樹方式并不適用,一陣晚風可以吹起50多厘米的沙子,種下的樹苗很快就會被吹走, 所以首要便是做“草方格固沙”,沙漠里用麥草扎出來的小方格,是固沙防沙鎖沙治沙最實用的技術,植物因風蝕而無法在沙子上“站住”,草方格恰恰就利用風的特性來防風,風可移沙,亦可止沙,這是沙區群眾勞動智慧的結晶,是尊重和順應自然的結果。
一條條草線畫成的方格鋪滿沙丘,接著在草格上鋪置滴灌管道,再在滴頭位置種樹苗,并把握好每一顆樹苗的補水量,第一年補水3-4次,實現3年后零灌溉生長,如今存活率已經達到85%。
今年基地還新發明了“釬插法”,打破腦子里“挖坑種樹”的固有觀念,自制鐵桿直接把樹苗插到沙子里, 1個人1天能夠種1000多棵苗,也就是不止20畝,這比傳統辦法快4-5倍。
而且利用沙土秋冬季墑情好的特點,當年不澆水,來年趕上場初雪成活也就能保證了,并且幾乎沒有改動原有地貌,流失的水份也更少,種樹也可以很有匠心!用傳統的草方格固沙和最新的釬插植苗技術,徹底鎖住不斷向東侵蝕的沙丘,再造一片自然共生的鎖邊生態林。
其中,花棒是沙漠植樹最常見的樹種之一,生于半荒漠的沙丘或沙地,被當地牧民親切地稱為“沙漠姑娘“, 用于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,根系往下扎的很深,它的幼嫩枝葉也可以作為駱駝和馬的飼料,帶有淡淡的香味,每到花期便成為沙漠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
這位名叫“文化“的牧民說小時候她家門前很多花棒,因為放牧過度樹都被啃光了,沙子到了家門口,今年文化家第一次種植了花棒,刨開沙子看見新芽,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,是一種久違的幸福。
這是另一對基地扶持草場種樹的牧民夫婦,也是因為放牧過度導致家門口出現一片明沙,如今看著1800多畝的花棒和梭梭一天天長大,終于開心地笑了,期待來年牧羊成群,樹木茂盛的日子。
對抗沙漠化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做到,種下苗木只是萬里長征的第1步,剩下的99步,目前我們已持續近3年的時間去管護,再以近10年的時間實現生態自然繁衍,踐行環保公益做的每一件小事,其實都是件關乎未來、改變世界的大事!
數年后,鎖邊林會扎起牢牢的防線
2015年我們來到的是甘肅定西,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,十年九旱,農業種植產量無法保證,通過種植沙棘樹,可以有效改善中國西部貧困地區生態環境,并幫助增加收入。
沙棘果中的VE與β—胡蘿卜素遠高于同類植物含量,18種氨基酸中人體必需的八種全有,而且含量都很高,已開發的沙棘產品有藥品、保健品、酒、飲料、化妝品等多種產品。
如每個家庭擁有5畝沙棘,造林5年后沙棘果實產量可達每畝200公斤以上,以1元/kg價格計算,即每個家庭可獲得1000元/年的持續穩定收入。
對待大自然我們時常感恩,取自于環境,也必然回報于此。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,雖然我們都是其中渺小的一員,但只要心生敬畏并相信,當每位小伙伴身體力行投入其中,共推低碳生活方式,公益之力會匯聚成無窮的力量,營造和諧、健康的自然生態環境,繁衍生生不息。